
纺织品异味如何检测?如何去除? 验货验厂检验认证服务
纺织品异味问题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消费安全与市场接受度,是验货、验厂及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感官检验项目。常见的异味主要包括霉味、高沸程石油味(如汽油、煤油味)、鱼腥味和芳香烃气味等,其来源复杂,涉及原材料、生产工艺、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。
一、异味来源及其危害
-
霉味
主要由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)分解纺织品有机物产生。该类异味常见于生产环境潮湿、仓储不当或运输中受潮的产品。验货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毛呢、羽绒类等含动物蛋白纤维的制品,该类产品更易滋生微生物。霉味不仅是品质缺陷,还可能成为过敏原,引发呼吸道不适甚至哮喘。 -
高沸程石油味
多因纺纱、印染过程中使用含矿物油类助剂所致,如和毛油、纺纱油剂、印花增稠剂等。该类气味物质属微毒至低毒,验货中需警惕其黏膜刺激和潜在麻醉作用,避免不良安全风险。 -
鱼腥味
主要源于树脂整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三甲胺。该类气味物质对眼、鼻及呼吸道具明显刺激,严重影响服用体验,应在出厂检验中严格筛查。 -
芳香烃气味
多来自印染和后整理中使用的苯系物助剂,或为掩盖其它异味所添加的芳香剂。该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刺激作用,属验货中需重点管控的有害气味。
二、异味相关标准与验货依据
目前国内外多项标准对纺织品异味提出明确要求,常见包括:
-
GB 18401—2010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
-
GB/T 18885—2009《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》
-
HJ 2546—2016《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纺织产品》
-
Oeko-Tex Standard 100
验货员应根据产品目标市场,依据相应标准开展异味检验,并在验厂过程中审核企业是否具备相应气味控制流程与记录。
三、异味检验的难点与质量控制措施
异味检验目前以感官评价为主,在重复性、再现性和人员一致性方面存在显著挑战:
-
重复性与再现性不足:
不同验货员或实验室对同一样品判断可能不一致,需通过统一培训、嗅觉比对和提高环境控制以提升结果可靠性。 -
气味分类模糊:
验货员需掌握典型气味特征,避免将石油味与芳香烃味混淆。建议配备气味标准样品,定期开展内部嗅辨训练。 -
样品管理与检验环境不规范:
样品在抽取、封装、储运中应避免交叉污染或气味逸散,检验环境应洁净、无干扰气味,验货前检验员不得吸烟、使用香水等。 -
人员培训与一致性维护:
验货机构应建立异味检验员健康及嗅觉档案,定期开展比对实验,推动验货员之间以及实验室之间的嗅觉一致性建设。
四、验货过程中异味的检测与处理建议
在实际验货工作中,建议按以下流程操作:
-
抽样要求:应代表批次整体情况,密封保存、及时送检;
-
检验环境:在无异味干扰、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;
-
方法规范: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嗅辨,如GB 18401要求由3人独立评判,2人一致才可判定;
-
结果记录:清晰记录异味类型及强度,并可辅助气相色谱-质谱(GC-MS)等仪器手段进行验证。
五、生产企业异味控制与验厂审核要点
为从源头杜绝异味,验厂过程中应对企业以下环节进行审核:
-
原料与助剂管控:是否使用低气味、环保型助剂,有无评估记录;
-
生产工艺:是否合理控制焙烘温度、时间,避免三甲胺等副产物残留;
-
仓储与运输:是否具备温湿度监控,防潮防霉措施是否到位;
-
异味处理技术:如是否应用抗菌整理、活性炭吸附、氧化法除味等工艺,并评估其耐洗性与环保性。
近年来,部分企业开始采用纤维改性、复合纺丝等技术从源头上实现抗菌消臭,如日本开发的“Fe³⁺-酞菁衍生物”纤维,即为一种高效且耐久的解决方案,验厂时可作为优秀实践案例加以考察。
六、结语
纺织品异味不仅是感官品质问题,更关乎产品安全与企业信誉。验货员需具备系统的气味识别能力、规范的检验操作及一致的评判标准。企业则应从原料、工艺、储运全链路建立气味管控体系,并通过定期验厂与检验,确保产品符合生态与安全标准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我们中国慧邦焦点专门做产品检验检疫、检测认证、供应商背调、审核、验厂等服务。
分享这个商品

纺织品异味如何检测?如何去除? 验货验厂检验认证服务
纺织品异味问题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消费安全与市场接受度,是验货、验厂及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感官检验项目。常见的异味主要包括霉味、高沸程石油味(如汽油、煤油味)、鱼腥味和芳香烃气味等,其来源复杂,涉及原材料、生产工艺、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。